數字遺產

Digital heritage

絲綢之路南道中段線路變遷及其驅動機制

時間:2016-01-24


 ——且末于闐段遙感考古研究

1. 項目名稱:絲綢之路南道中段線路變遷及其驅動機制——     且末于闐段遙感考古研究
2. 項目負責人:王心源
3. 項目組成員:王心源、劉傳勝、楊瑞霞、荊林海、畢建濤、駱磊、項波
4. 項目委托單位:中國科學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
5. 項目起止時間:2013.1.1-2016.12.31
6. 項目概況:
     絲綢之路南道中段隨綠洲、城鎮、沙漠的變化時有變遷,其中且末于闐段因為處于阿爾金左旋活動斷裂活躍段、西來水汽漸少區、南來河道短促段等特殊的自然地理環境背景,此段絲綢之路線路變遷尤甚。由于距今久遠、文字記載不詳,僅有較大古城鎮遺址尚可尋覓,有關線路遷移的細節更難以恢復,而關于絲路變遷的原因又是多種解釋。
     本課題利用空間信息技術,研究干旱區人類遺跡(城鎮、墓穴等)和自然痕跡(現代與過去的綠洲及水系、斷裂構造等)識別與提取新方法,建立遙感對這些自然與人文特定地物目標綜合判釋的標志,建立特征地物時-空關聯分析模型與古人類遺跡預測模型,數字化再現重要歷史時期絲綢之路南道且末于闐段線路變遷空間格局,研究導致該區段線路變遷的直接原因與驅動機制——氣候變化、構造運動對研究區水系變化的制約,水系變化與綠洲變遷對古城鎮消亡與絲綢之路變遷的影響及機制。由此,闡述自然過程對人類活動的深刻影響。
7. 項目成果: 
(1). 基于SIR-C、Landsat、SRTM、史料等多元地理數據,借助GIS技術,揭示了克里雅河古河道的分布特征,對克里雅河尾閭主要的考古遺址的賦存環境進行了剖析,重建了漢唐時期穿越塔克拉瑪干大沙漠的克里雅河綠色走廊;

 

1. 克里雅河古河道空間分布影像圖

(2). 基于Landsat長時間序列遙感影像,研究了且末綠洲植被覆蓋度的年際變化與驅動機制,結合多源遙感圖像、文物普查數據、歷史文獻以及考古資料等多元數據,揭示了車爾臣河古河道的分布特征,并初步劃定了漢代且末古城的疑似存在區。

 

2. 且末綠洲不同年份植被覆蓋度情況

 

(3). 基于多分辨衛星影像、普查數據、歷史文獻以及考古資料等多元數據,借助3S技術,對瓜-沙二州間已消失的蘆草溝古綠洲進行了遙感考古調查與研究: 發現了5處古城遺址,并對其形制等進行了較詳細的勘測與考證,采集到磨制石器、陶瓷殘片、磚瓦殘片、鐵器殘片和1枚王莽時期的契刀五百殘幣;根據漢代都尉-候官-烽燧的軍戍建制,開展了漢長城沿線軍事防御體系的遙感考古研究;結合P.2005《沙州都督府圖經卷第三》等史料,數字再現了武后天授二年(公元691)后瓜-沙二州間新驛道走向、分布及諸驛的空間特征。

 

3. 武后天授二年(公元691)后瓜-沙二州間新驛道及諸驛分布遙感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