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遺產

Digital heritage

中意政府間合作項目

時間:2016-01-24

1.項目名稱:
  基于對地觀測的中意文化遺產地智能管理與試點應用研究
2.項目負責人:
  中方:陳富龍;
  意方:Nicola Masini(意大利研究理事會考古與古建筑研究所(CNR-IBAM)
3.項目組成員:
  中方:
陳富龍,中國科學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國際自然與文化遺產空間技術中心,“百人計劃”研究員;
王成,中國科學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國際自然與文化遺產空間技術中心,“百人計劃”研究員;
楊瑞霞,中國科學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國際自然與文化遺產空間技術中心,副研究員;
周偉,中國科學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國際自然與文化遺產空間技術中心, 助理研究員
馮德顯,國際自然與文化遺產空間技術中心鄭州分中心,研究員
劉愛榮,國際自然與文化遺產空間技術中心鄭州分中心,研究員
意方:
Nicola Masini  研究員 意大利研究理事會考古和古建筑研究所(CNR-IBAM);
Francesco Gabellone  研究員 意大利研究理事會考古和古建筑研究所(CNR-IBAM);
Rosa Lasaponara 研究員 意大利研究理事會環境分析方法研究所(CNR-IMAA);
4.項目委托單位:
  中方:中國科學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UNESCO國際自然與文化遺產空間技術中心
  意方:意大利研究理事會考古和古建筑研究所(CNR-IBAM)
5.項目起止時間:2013年~2015年
6.項目概況:
     研發內容及目標:通過對認知的提升、方法的創新和技術的開發,中意合作項目共同開展文化遺產地智能管理應用研究,以支持文化遺產地持續監測和完整性保護。本項目主要關注中意雙方遙感、地球物理和診斷工具在文化遺產科研中的交流和訓練,進而實現優勢互補和共同進步。典型案例地包括:1)意大利古羅馬城;2)中國安徽宏村(世界文化遺產);3)絲綢之路。
  項目合作理由:
    中意雙方共同開展文化遺產保護和技術方法研究,重點關注納入世界文化遺產地的持續監測和科學管理;
    見證和探索中意兩國典型文化遺產地的古代文化;
    意大利國家研究委員會和中國科學院科研人員學術交流,實現雙方技術優勢互補;
    中意雙方分發遙感數據的共享和使用。
7.項目成果:
    項目實施及階段性產出如下:
    通過了共建虛擬聯合實驗室的預案,以實現數據和成果共享
    2012年11月,于北京召開了中意雙邊遙感與文化遺產專題研討會
    2013年4月,中意科學家在北京召開非正式面談會
    2013年8月,遞交項目中期報告1份
    2013年8-9月,研究階段性成果已在歐洲空間展覽會“Sensing the Past, COSMO SkyMed and Radar technologies for Archaeology”展出
    2013年10月,中意科研團隊對絲綢之路起始段洛陽、開封等古城進行聯合考察和試驗;并在鄭州召開雙邊學術報告會
    2013年12月,中方科研團隊訪問意大利科學理事會,在羅馬召開中意雙邊學術報告會;并對羅馬古城進行考察和聯合試驗
    隨著項目開展的深入,雙方在遙感考古聯合研究、人才互訪和交換、聯合實驗室構建等方面已達成共識;針對中意典型示范地開展了深入研究,聯合研究成果重點體現在:  
    利用COSMO-SkyMed數據及小基線時序雷達干涉技術,反演獲取了洛陽古城地表沉降場,初步揭示人類活動對典型遺產地的影響(圖1);

圖1

 中意科研團隊對絲綢之路起始段洛陽、開封等古城進行聯合考察和試驗(圖2),利用地基激光掃描獲取的東漢函谷關三維場景圖(圖3);利用近景攝影測量技術獲取的龍門石窟佛像真三維模型(圖4);
圖2

圖3

圖4

利用中-高分辨率光學影像,對絲綢之路新疆段古遺址、古道探測與發現(圖5,紅色箭頭所指為古道;黃色圖釘所示為潛在考古遺址);

圖5

利用PLEIADES衛星立體影像對,結合實地GPS控制點,獲取宏村文化遺產地及賦存環境三維場景圖(圖6)
圖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