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2日,在第45屆世界遺產大會召開期間,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自然與文化遺產空間技術中心(HIST)、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和歐洲委員會哥白尼計劃共同主辦的“空間技術助力世界遺產保護”邊會在沙特利雅得舉辦。
中國常駐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代表楊進大使,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會副秘書長崔瑩,毛里求斯藝術和文化遺產部辦公廳主任Indira Pudaruth Ruchaia,HIST副主任王心源研究員,UNESCO世界遺產中心自然遺產部主任Guy Debonnet、亞太部主任古榕,歐洲委員會對地觀測部主任Mauro Facchini,中亞國際研究所主任Dmitriy Voyakin,國際文化財產保護與修復研究中心項目部主任Valerie Magar等出席本次會議。
王心源在致辭中表示,今年是落實《世界遺產公約》第二個五十年的開局之年,也是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中期評估之年。在此背景下,舉辦此次會議,共商如何利用空間技術應對自然與人類活動對遺產地的挑戰,促進世界遺產的研究、管理、保護與可持續發展,可謂意義重大。HIST愿與有關各方加強跨學科研究,推廣數字技術的應用,提高遺產地科研管理人員和當地社區的技術應用能力,更好地保護世界遺產。
Guy Debonnet表示,當前部分世界遺產地面臨采伐、非法建設、沖突、氣候變化等威脅。為應對這些挑戰,空間技術提供了關鍵的工具,更好地了解這些威脅因素對世界遺產突出普遍價值的影響。世界遺產中心將與HIST等伙伴合作,推動空間技術支持世界遺產的保護與管理。
Mauro Facchini表示,哥白尼計劃能提供數據信息產品和分析工具,助力自然和文化遺產的保護。哨兵系列衛星的時空高清影像數據為世界遺產地的監測提供包括土地利用變化、氣候變化等有價值的信息。
與會專家分別介紹了利用空間技術監測與保護世界遺產的相關工作,并呼吁深化國際合作,探索建立國際應急監測評估協調機制,加強遺產地的能力建設,應對遺產地面臨的各類風險挑戰。
此次會議是三大國際組織首次在世界遺產大會期間聯合舉辦的邊會,共吸引UNESCO、世界遺產委員會專業咨詢機構、歐盟等10余個國際組織以及來自中國、俄羅斯、英國、沙特、南非、韓國、澳大利亞、智利等20多個國家的近百名代表參加。
此次會議凸顯了空間技術在世界遺產保護中的重要作用,有力地推動有關國際組織、世界遺產公約締約國、遺產地管理機構、科研機構之間的國際交流與合作,共同利用空間技術加強遺產地風險識別、預防、響應和恢復,助力《世界遺產公約》的落實。
會議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