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25日-2020年1月5日,UNESCO國際自然與文化遺產空間技術中心(HIST)、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空間考古科研團隊圓滿完成對緬甸蒲甘世界文化遺產地的高分辨率遙感數據獲取工作。1月6日,“中--緬蒲甘世界文化遺產監測與保護合作研究”的無人機遙感影像原數據交接儀式在緬甸考古與國家博物館司蒲甘分局舉行,張哲高級工程師作為中方代表向緬甸蒲甘分局局長Aung Aung Kyaw先生完成原始影像數據交接。此次工作是在在中--緬雙方2年多的合作努力下,通過此前2次試驗飛行的準備,順利完成數據獲取任務。后續在完成無人機遙感數據處理與文化遺產保護專題解譯與制圖工作完成后,中--緬雙方將擇日正式舉行蒲甘世界文化遺產地標準數據與專題產品的成果移交儀式。
經中--緬雙方精心組織與密切配合,本次合作出色完成對蒲甘世界文化遺產地的無人機光學遙感數據獲取工作,飛行17個架次,共計98條航線約1000km,覆蓋蒲甘世界遺產地約240km2,獲取光學遙感影像10790幅,原始數據266GB,影像分辨率10cm。提交的成果得到了緬甸宗教事務與文化部、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緬甸國家委員會的高度贊賞與重視。
“中--緬蒲甘世界文化遺產監測與保護合作研究”是在中國科學院先導專項“地球大數據科學工程”項目三課題五“一帶一路自然-文化遺產保護與發展”的支持下,由DBAR-Heritage工作組與UNESCO國際自然與文化遺產空間技術中心(HIST)牽頭確定的重點工作,中國科學院數字地球重點實驗室和中國科學院航空遙感中心合作共同執行遙感數據獲取及科學研究任務。
作為該項目的牽頭負責人,2017年,王心源應緬甸考古與國家博物館司邀請,與國家博物館司蒲甘分局,就雙方合作開展緬甸蒲甘文化遺產合作研究進行了多次調查研究,雙方就蒲甘遺址保護情況和方案進行了討論,并深入交換了后續合作意見和建議。2018年10月,緬甸國家文物局蒲甘分局局長到訪我院,12月,中方團隊到訪緬甸,雙方就合作蒲甘遙感探測以及航空遙感探測文化遺產監測與保護事宜進行了充分的交流和討論。2018年的整體工作促進了2019年實際飛行和調研工作。2019年3月,王心源研究員率團到蒲甘開展中--緬聯合考察航空遙感試飛與地面踏勘調研。代表團分為無人機航空影像制圖組、無人機三維建模數據采集組、地表形變監測調查組和古水系考察組等四個工作組,緬方為每個工作組匹配1-2名工作人員共同參與野外工作。無人機航空影像制圖組布設了41個地面控制點,飛行區域15.5km2,地表形變監測調查組重點考察了15座佛塔/佛寺的形變情況,經過與緬方專家討論后,最終選擇了兩座有代表性的佛塔/佛寺,葛道帕林寺(Gawdawpalin Temple)和達瑪揚基寺(Dhammayangyi Temple),作為形變監測對象。2019年7月,蒲甘申遺成功。2019年10月,科研團隊針對遺產地核心區與緩沖區進一步科考,并于2020年1月5日完成蒲甘世界文化遺產地約240km2高分辨率航空遙感飛行。
中緬“胞波”情誼深厚,共飲一江水,是命運共同體。正如本月17日習近平主席訪問緬甸在“中緬建交70周年系列慶?;顒郁咧芯捨幕糜文陠觾x式”上的致辭中所說:中緬山水相連,兩國人民友好交往跨越千年,綿延不斷。在未來的工作中,項目組將與緬方緊密合作,在緬甸開展如下的深入研究:中緬經濟走廊及蒲甘地區景觀變化遙感監測(1980S’—現在);蒲甘遺存分布圖;河道演化與侵蝕對于沿岸遺存地基影響評估以及對策;蒲甘區域遙感環境監測與環境考古及虛擬重建;文化遺產病害機理與保護對策研究;農業灌溉系統空間考古研究等。通過我們的研究,實現空間信息技術為世界遺產保護做貢獻,科技助力中-緬經濟走廊建設。
2017年8月,中國科學院代表團訪問蒲甘合影
緬甸博物館館長與代表團討論合作事宜(2018年)
中國代表團與蒲甘分局局長(前排左四)合影(2019.4.)
無人機飛行檢查與地面工作
無人機拍攝的佛塔
中---緬雙方舉行2次數據共享交換儀式(2019年,2020年)
蒲甘世界文化遺產區無人機正射遙感影像(局部)
蒲甘重要文化遺跡分布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