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自然與文化遺產空間技術中心南昌分中心(HIST南昌分中心)依托江西師范大學,成立于2019年3月。以空間信息技術為支撐,開展華東地區對自然與文化遺產、生物圈保護區和地質公園等領域的監測、保護和管理研究,為科學助力名錄遺產可持續發展貢獻力量。
1 組織架構
自然遺產部、文化遺產部、綜合服務部、辦公室。
2 目標任務
充分發揮南昌分中心特色領域的研宄優勢,利用空間技術深入開展華東地區自然和文化遺產的監測、保護和管理工作,并將科研成果應用于教育培訓,通過提供咨詢、技術信息和人員培訓等服務,為區內的自然和文化遺產的監測、保護、管理以及可持續發展提供決策依據。
3 重點領域
3.1自然遺產
(1)典型自然遺產地的生態保護與可持續發展
開展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統功能之間關系等研究,為森林資源的生態保育、生態系統經營管理及可持續利用提供科學依據。
井崗沖水電站對井岡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物多樣性的影響評估
(2)空間信息技術在自然遺產保護的應用
利用空間技術,實現濕地與流域及森林植被格局-生態過程耦合-時空尺度轉換的有機結合,為解決未來全球面臨的重大資源與環境問題提供科學依據。
3.2文化遺產
借助空間信息技術對文化遺產進行數字化處理、三維建模和虛擬重現,為文化遺產資料的數字化傳承和遺產修繕與重建提供依據。
古村落航空攝影測量和三維數據采集
“科技、旅游與媽祖文化”智慧湄洲高峰論壇
3.3生物圈保護區
開展生物多樣性與生態過程的監測與保護、亞熱帶植被演替等,實現對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的保護,促進資源可持續利用的發展功能。
4 重點任務
運用空間技術開展華東地區自然文化遺產和生物圈保護區的監測、保護、利用、宣傳、培訓和管理,以實現自然和文化遺產的可持續發展。
4.1 科研與監測
利用空間技術構建自然和文化遺產的遙感影像和環境數據庫,實現對遺產地空間數據的一體化監測和一體化管理。
4.2 科學保護
對遺產地的天—空—地實時監測動態變化和科學探討全球變化和人為活動對遺產地的影響,探索遺產的最佳評估方法,實現對遺產資源的最大保護。
4.3 合理利用
研發空間信息技術對自然文化遺產進行科普、宣教、科學研究和產業化,實現遺產保護與利用的有機結合和相互促進,實現在保護的基礎上可持續利用。
4.4 宣傳與培訓
通過加強人才隊伍的教育與培訓,提升應用空間技術和科學分析能力,為自然和文化遺產的保護提供技術保障。
4.5 科學管理
通過合理的評估和監測手段,對重點遺產地進行長期有效的監督管理,為管理部門提供建設性意見和決策依據。
通訊地址:江西省南昌市紫陽大道99號江西師范大學地理與環境學院
電 話:079188122612
網 址:https://dlxy.jx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