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哈爾濱分中心簡介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自然與文化遺產空間技術中心哈爾濱分中心(http://ine.has.ac.cn)于2015年1月9日成立,依托于黑龍江省科學院自然與生態研究所,旨在促進東北地區自然與文化遺產監測與評估、保護與開發等關鍵科學問題研究,推動自然與文化遺產保護方面的科技合作與交流,帶動東北亞地區的自然和文化遺產保護及可持續利用。
總體目標
充分發揮HIST-HB特色領域的研究優勢,利用空間技術,深入開展東北(東北亞)自然和文化遺產、生物圈保護區和地質公園等保護地的監測與評估,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和自然災害的影響。通過提供咨詢、技術信息和人員培訓等服務,為自然和文化遺產地等監測、保護和管理提供科學依據,促進區域可持續發展。
重點任務
科學研究、監測與評估、保護與開發利用、交流與培訓
科學研究
自然遺產地監測、評估與保護
應用空間技術,依托定位研究站,開展自然遺產地空間格局分析、定位監測、價值評估與保護等研究,為自然遺產地保護與管理提供科學指導。
![]() |
![]() |
植被分布格局研究 |
大興安嶺興安落葉松林定位監測 |
|
|
![]() |
![]() |
撓力河流域濕地景觀格局 |
五大連池世界地質公園實地監測 |
生物多樣性保護
立足區域生物多樣性關鍵地區,分析人類活動、全球變化等對自然遺產地的影響,重點研究生物多樣性維持機制及其價值評估,生物多樣性保護與恢復技術等,為遺產地生物多樣性保護與恢復提供科技支撐。
![]() |
![]() |
黑瞎子島科學考察 |
洪河生物圈保護區生物多樣性監測 |
|
|
![]() |
![]() ![]() |
五大連池生物多樣性監測 |
研究結果 |
全球變化生態
利用空間技術,結合遺產地監測和評估,研究全球變化對典型遺產地的影響,重點開展生態系統結構與功能對全球變化的響應機理及應對技術,為遺產地應對全球變化提供科學依據
三江平原濕地全球變化實驗氣室
應對全球氣候變化
開展區域碳計量、碳排放、碳減排潛力評估等研究,及其適應和應對氣候變化策略。
![]() |
![]() |
![]() |
哈爾濱市應對氣候變化專項規劃 |
國家發改委在我所召開適應氣候變化研討會 |
黑龍江省溫室氣體排放清單編制工作啟動會議 |
生態功能保育
重點開展代表性自然遺產地生態系統健康診斷,研發其生態保護技術、生態恢復和重建技術,促進自然遺產地的恢復重建與可持續發展。
![]() |
![]() |
鹽堿草地生態修復 |
河岸帶植被恢復 |
生物與生態過程演化
開展重點遺產地生物進化研究,揭示其物種演化和生態演替過程,為遺產地生物與環境
五大連池火山植物演替系列
生物資源保護與利用
重點開展功能性動植物資源保護與利用,珍稀瀕危物種保護等共性技術研究,建立生物資源信息庫,為遺產地生物資源科學保護、合理利用與產業發展提供技術支撐。
野生藍莓高效撫育模式試驗
經濟動物飼養繁育技術
黑龍江省重要生物資源信息系統
土地利用變化
應用空間技術,開展遺產地土地利用時空特征、空間格局優化、土地利用變化對遺產地生態影響等研究,建立遺產地空間數據庫,為遺產地保護與周邊社區經濟協調發展提供科學依據。
三江平原植被圖
依托單位:
黑龍江省科學院自然與生態研究所始建于1978年,是省屬公益一類科研單位。立足于黑龍江省豐富的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重點開展濕地生態、生物多樣性、環境生態恢復、全球變化與碳排放、火山植被生態、自然遺產保護、動植物資源保護與管理、區域可持續發展等領域的科學研究。
擁有濕地與生態保育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國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濕地與恢復生態學省重點實驗室、黑龍江省特色動植物利用工程中心,省花卉中試基地,省林下經濟協同創新中心等科研平臺,以及寒溫帶森林生物多樣性、大興安嶺伊勒呼里山國家森林生態、五大連池火山植物進化與植被演替、三江平原濕地生態等定位研究站。出版《國土與自然資源研究》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