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IST主任:郭華東
世界遺產作為人類社會永續發展不可再生的寶貴資源,是記錄人類文明發展歷程和地球典型現象的重要載體,昭示著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規律。從科學的角度來看,世界文化遺產與自然遺產具有獨特的物化特征,因此利用可揭示地物幾何特征、波普特性的多平臺、多波段、多模式遙感技術識別遺產特征具有明顯的物理基礎,表明遙感技術在世界遺產探測和保護中具有重要作用和極大的發展潛力。從學科發展角度看,利用空間信息技術研究世界遺產正在成為一個新的跨學科、跨領域的方向,是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高新技術和人文科學相互交叉、滲透、融合的必然趨勢。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自然與文化遺產空間技術中心(HIST)正是要將以上理念付諸行動。早在HIST成立以前,我們的科研團隊便利用對地觀測技術針對遺產地開展了持續的研究工作: 2001年,成立了中國科學院、國家文物局、教育部遙感考古聯合實驗室(JLRSA),并在10個省區相繼建立了10個遙感考古工作站;2002年,JLRSA組織召開了“第一屆全國遙感考古會議”;2003年,主持召開了以“人類文化遺產信息的空間認知”為主題的第216次香山會議;2004年,發起并組織召開“第一屆國際遙感考古會議”;2005年,JLRSA與主管世界遺產工作的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簡稱“教科文組織”)簽約,加入“利用空間信息技術支持世界遺產公約的開放計劃”;2006年,與教科文組織和意大利政府在羅馬共同舉辦了第二屆國際遙感考古會議;2007年,中國科學院向教科文組織提出在中國建立國際自然與文化遺產空間技術中心的建議;2008年,教科文組織第179屆執行局會議審議通過了建立該中心的可行性報告;2009年,教科文組織第35屆大會審議并批準成立該中心;2010年,中心籌備工作全面展開;2011年,教科文組織與中國政府正式簽署建立國際自然與文化遺產空間技術中心的協議,中心于當年7月在北京正式成立,依托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原為“中國科學院對地觀測與數字地球科學中心”)建設。
HIST的組建為利用空間技術進行世界遺產研究提供了一個權威的國際交流平臺,其宗旨是在教科文組織發展理念和工作計劃指導下,與包括中國在內的全球相關國家和地區研究機構、大學、世界遺產地開展廣泛合作,充分發揮其依托單位——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在空間技術領域的軟硬件優勢,開展自然與文化遺產、生物圈保護區和地質公園等領域的研究和培訓工作。
我國擁有燦爛文明和博大地域,遺產豐富,已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世界遺產數目居世界第二位,且空間技術發展在國際上具有重要影響。將HIST設立在中國,不僅體現了教科文組織的遠見,也為我國遙感科技界參與世界遺產領域的工作創造了機遇。通過教科文組織這一國際平臺,HIST將進一步拓展國際合作,匯聚空間技術、世界遺產領域的優勢力量,緊密結合世界遺產領域的戰略需求,提升科學決策、社會服務、科技發展的支撐能力,引領并推動這一新興交叉學科的建設與發展,為亞太地區乃至世界其他地區提供一個堅實而廣闊的合作空間,為教科文組織、為世界遺產保護做出獨特貢獻。
HIST成立以來,已開展了柬埔寨吳哥世界遺產環境遙感、所羅門群島東倫內爾瀕危世界遺產遙感監測、全球變化對世界遺產影響空間精細觀測與認知、中意文化遺產智能管理試點等項目;開辦了多期世界遺產和世界生物圈保護區空間技術培訓班,為亞洲、非洲20余個發展中國家的近100名世界遺產和世界生物圈保護區管理者提供了技術培訓;舉辦了“第四屆國際遙感考古大會”、“UNESCO名錄遺產與可持續發展黃山對話會”等國際研討會,增進了利用空間技術開展世界遺產、世界生物圈保護區和世界地質公園等領域的國際合作與交流。
衷心感謝關心和支持HIST建設和發展的各界人士!
(主任:郭華東)